回忆当年的七色花文学社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作者:姜广平】

这是我调进盐城市时杨中学第二个年头的事,也就是1991年。

那一年,为了搞好学校的文学社,我只教一个班的高三语文课。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我儿子出生了,得有人带。我们教师之家,请保姆显然是请不起的。再说,在乡间的一个中学里教书,也确实用不着请保姆干活。

学生社团本是团委在搞,我不在学校团委,当然也就不过问团的工作。当初学校文学社只是作为一个名字存在于学校的资料与档案里的,从来没有活动过。

后来,我又知道,这个所谓的文学社,实际上一个全校性的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成员是各班的语文科代表与学习委员。学校需要一个这样的兴趣小组,以便在每年上报给教育局的材料里有这样一笔。

既然是课外兴趣小组,大家也都显得漫不经心。我其实也可以漫不经心地去搞。至于工作量,大家也都知道,学校不会看得太重。大锅饭制度下的工作量,谁也不会盯着你。

少教一个班,客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写作。至于搞语文兴趣小组,我觉得从我个人的语文教学角度出发,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很有必要负责点课外兴趣小组的工作。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搞语文活动的经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经验全面而丰富起来,这样也才配称得上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以前我在家乡我的母校唐刘中学工作,那时,由于人手紧缺,也由于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谁也没有提这样的事,学校也就没有启动这项工作。现在,既然我能接手这项工作,我便想认真做一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每周星期五晚上是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在学校的会议室。第一次活动后,第二周来的人便多了一点。到第三周,又多了一点。渐渐地,全校学生都知道语文兴趣小组的事儿了。但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让所有想进来的人都加入,再说,兴趣小组的成员名单一般来说是要经过教务处与班主任们确定的。但来的人都不愿意走,我便只好说,那就在座的同学都算是语文兴趣小组的成员吧。请转告其他同学,兴趣小组不再招收新成员了。

每周,我讲一个作家。或介绍作品,或介绍生平。此外,布置一篇课外习作。所布置的习作大都是自由命题的,同时体现一点文学性。学生的写作劲头都很高,觉得自己是在做大事。写散文的有,写诗歌的有,写散文诗的也有。也有人开始尝试小说写作。还有的同学则学习写作杂文。后来,为了更方便活动,我重新安排了活动时间。散文小说组定在星期二晚上,诗歌组定在星期五晚上。

关于活动时用什么教材的问题,很让我动了一番心思。当时时杨中学只是一个市级重点,图书馆建设还很落后,几乎无法对学生开放。我手头的藏书虽多,但适合中学生阅读确实太少了。可巧的是我在一个高三学生那里看到一本《中国校园文学》,一下子就被这本刊物吸引了。第一眼看到这本杂志时,我内心为之一动,这本以师生写师生读为特点的刊物,多么好啊!我于是立即向兴趣小组的所有成员作了宣传与推荐。

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开始认真地写稿。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都能有作品在这本刊物上发表。

当时,《中国校园文学》正在举办“‘宋河杯’校园千字文征文比赛”。我每天都在琢磨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但苦思不出。有一天,我坐在阅览室里,读着一本《散文选刊》,刚刚打开杂志,突然灵感来临。于是匆匆地拿来纸笔,快速地写了起来。就这样,一篇美丽的散文诗《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从我的笔下流淌出来,并在当年的大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和获得第一本教学一等奖奖励证书一样,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将那个大大的奖励证书放在案头。这篇散文诗的稿费并不高,可奖金寄来时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有我几个月的工资多,可把我们一家都乐坏了。全家好好地庆祝了一番。当时,时杨中学的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的,我是第一人。

我的作品发表在1992年第一期上面,那时,兴趣小组有好些学生订阅了这一年的杂志。看到自己的指导教师在上面发表了作品,他们的高兴是难以形容的。我记得拿到杂志后的一次课外活动,气氛比以前更加热烈。我从同学们的目光里看出兴趣小组成员们的自豪与得意。我觉得这是一次促进兴趣小组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于是,决定将兴趣小组改为文学社。同学们反响强烈,为即将成立的文学社感到兴奋。

我递上去的申请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七色花文学社终于在时杨中学闪亮登场了。

文学社成立那一天,校长室的人全都到会了,张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张校长在祝辞中希望同学们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将这一第二课堂开展得红红火火,生气勃勃。语文组的全体教师也都到会了。我作为文学社指导教师作了讲话,文学社社员宋孝秋代表全体社员登台发言。

将兴趣小组的活动最后引导向写作是我的初衷。我觉得语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表达。这一目的,终于达到了。这样一所农村中学,以前只听说城里的中学有学生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可是,自从有了这一兴趣小组,有了七色花文学社,我们的学生终于能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了。让我高兴的是,无论是通过我投稿的,还是同学们的自动投稿,同学们都在指导教师这一栏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们还不定期地进行作品朗诵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学校给安排的。那一天,学校还特地给我们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的社员在全校师生面前亮相。我坐在台下,心里既然激动又紧张,总算看到学生们的成绩了,但又担心上台的同学朗诵砸锅。幸好两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把握得非常好。

作为文学社的指导教师,我非常珍惜同学们的写作成绩。每一次收上来的作品,我都要遴选出一批送到文印室打印出来。那时候打印还非常困难,打字机是那种老式的,要从字盘里慢慢找字。每一次,我都是以双倍的印数将同学们的作品印出来。一半先发到社员们的手上,还有一半则放到学期结束时结集。我自己亲自设计了封面,将每次特意多印的部分按顺序装订起来,搞得像一本杂志。我知道社员们有时会不小心将零散发下去的文章弄丢了,于是便事先想好了用这手段为他们保存好作品。当封面上写着《七色花》的油印本作品集发到社员们的手里时,社员们都非常感动,他们没有想到我对他们的作品是那样的珍视。

七色花文学社搞了一年。严格地讲,七色花文学社只有大半年的时间。但是,就是这一年,在很多同学的人生中写下了很重要的一笔。我到现在还记得,社员颜以虎从此喜欢上了诗歌,升到大学后一直勤奋写作。日前他来信告诉我,他的第一本书终于出版了。还有大学生诗人宋孝秋,他也是从七色花文学社开始起步的。他刚考到南京某一所大学,便在《青春》上发表了一首长诗。发表诗歌的那一天,他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发表作品的消息,并告诉我他买了好几本杂志,也给我寄来了一本。

还有仓飞,这个文学社社员,与我结下深厚的友谊。文学社一年,改变了他很多。这个父母双亡的孩子,曾一度消沉,不思进取,虽然有着非常深厚的语文功底,却每天在悲伤中度日。但在我的引导下,他选择了师范读中文专业。后来,他也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再后来,他被政府聘用为文书。

还有邱晓东同学,是文学社公认的才女。到了大学后,这位女同学始终没有放弃文学。现在,她在盐城一家中学做中学语文教师。还听说,她的课很受学生追捧。

而我也同样认为,这一年的指导文学社工作,给了我很多东西。

这样的文学过程,我想,对中学语文教师,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又有多少人对文学投注了真正的感情,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问题的另一面是,现在的中学教师,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份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问题了。

中学语文教学,我到现在都认为,应该加强文学教育。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也是解决语文教学几十年来积弊的最根本的方法。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217852146599761

作者:辅仁新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