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其实就是一种停滞、萎缩与退化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当下一个最为引人关注的话题,肯定是关于双减政策,而高频词也一定是“教育内卷”。

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人都说“教育内卷”,却很少有人能把“教育内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掰开揉碎、舒筋活络地梳理清楚。

譬如,教育内卷的原因是什么?教培行业在教育内卷化问题上处于哪一个环节链?我们的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防止教育内卷化?教育内卷终结之后,教育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

这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讲好的。

可能要讲上二十万字甚至二百万字。

我们今天仅从读法说起。

“内卷”二字常常有人读错。

内卷,该如何读?

也就是“卷”这个字,究竟是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

笔者认为,应该读第三声。动词。

“内”用在动词前,名词,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但“内卷”又是一个名词,它用以指称一种“向内卷的现象”或“向内卷的模式”。

也就是说,它是指称一种动态,因而这个词可以与收敛、萎缩现象同义。

但“内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内卷化”这个词首先,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吉尔兹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这种现象,吉尔兹称之为“内卷化”。

它所指陈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也就是说,在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过不断地投入时间进行精耕细作来获得总量的增长。但总量的增长,会遇到一个瓶颈和一个边界。也就是说,在遭遇瓶颈之后,你的投入再大,你的产出也不会再有增长,甚至,不但不会增长,反而开始衰减。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吉尔兹首先发现:亚洲经济特点和中国的小农经济,使经济体自身无法从中生长或者转化成另外一种更高形态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一两千年来,亚洲也好,古代和近代中国也好,一种在一种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和效益递减的过程当中发展着,既没有向上崛起的现象发生,经济体总量也一直在一种基准线上徘徊。于是,吉尔兹等学者就把这样的经济模式界定为“内卷化”经济现象。

为什么要读成第三声呢?

因为,这是一个翻译词汇,是从英文翻译来的。

这一个词的英语语汇形式是:Involution。翻译为:对合;回旋;包(内)卷;错乱;错综复杂。用作名词,还可译为“(生物)退化;纠缠(的事物)”等。

但这样的意思,理解起来仍然有点困难。

如果Involution这个词大家不能准确到位地理解,我们不妨再列出与这个词有着相同词根的另外几个英语单词:

Revolution,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革命”一词。

Evolution,则是人们常常说起的“进化”。

这三个词的词根都是相同的,如果把这个三个词放在一起,我们就能立即发现,这三个词其实用以指称某一种社会状态是最合适不过的。

Evolution,进化:是一种社会形态或者经济形态或者生命形态的发展与提高模式。

Revolution,革命:是一种突变的社会变化模式。

这样,我们就能非常准确地理解Involution了。

Involution,原来是指一种停滞、衰退或者退化的社会变化模式。

所以,如果我们用“退化”这个词来解释的话,就比什么“内卷”啊、“内卷化”不知道要高明多少了。

也就是说,关于内卷的问题,其实第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的问题。英汉词典里面对它的翻译是很明确的,讲的就是一种系统性的退化。

这是不是也可以指称一种教育的内卷化:我们的英语翻译工作者,其汉语表达能力未能与英语表达水准抵达同一个层面。即便是当下的翻译家们,也与民国时期的那些大翻译家没有任何可比性。

借用这个蹩脚的翻译语,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如果教育有所谓内卷,首先是表现在当下的英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内卷化问题。

我们如何全面、深刻而形象表述教育的内卷化呢?

刘震云写过一部小说:《故乡相处流传》,里面写到了吃蛋糕的情节。

在大办食堂的年代,人们把村里所有粮食做成一个大蛋糕,一开始随便吃,后来发现蛋糕越吃越小了,老百姓们便意识到,这样下去,以后必然要挨饿了,于是开始拼命抢着吃。但是,你越是拼命抢,蛋糕便消失得越快,饿死的人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那不抢可以吗?不可以,你饿死得更早、更快。

同样的现象还有春运上火车的现象。

大家都在拼命地想挤上火车。你说,你想做守秩序的人士,你想文明些,你于是不挤,那么好,你不挤,你就没有机会上车。可是大家都挤的话,就会因为有人的行李箱或行李包什么的被卡在门口,大家都进不了。越挤,越是动不了。这一来,火车也就开不动了。

也就是说,内卷,会给人一种恐慌、焦虑的感觉,大家在恐惧和焦虑的驱使下,竭尽所能,争夺资源。可是资源有限,大家越是争夺,资源损耗便越大。最后,终于因为无序的竞争,带来资源的毁灭与灭绝。

但如果你不争抢,就会被别人得了便宜,你还会被人骂作无能。但是,所有人又都明白,这样的争抢式的努力,只是从别的人身上挖肉,而不是创造出新的可资利用的价值。就像挤火车,挤的结果,是上不了火车,而不是挤的结果是多出了一列火车。

如果进一步用教育的话语来表述,就更为形象了。

过去,我们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很多高中生被拦头一棒打下了桥面,很多学生在中考时便已经落第了。到了高考时,又遭遇什么预考,又刷掉了一批。这样,剩下来的,已经不是千军万马了。

现在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从中考过了这座桥,过了中考后的人,又基本上都大摇大摆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这时候,真正的厮杀开始了,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出现了:原来你是可以走过独木桥的,有序前进即可,但现在,不行了,你不抢,大学便不向你敞开大门,于是,便都纷纷抢着过,结果,要么就是堵在桥上,速度慢下来;要么,挤着挤着掉进河里;要么,后面的人再前赴后继地挤来,独木桥断了。

但问题是,过独木桥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学的数量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变得多起来。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也因此变得稀缺起来。

如果再举翟天临的例子来说,就更为直白了:

翟天临事件的发酵,其实就因为他在直播里说了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一向以高学历人设行走在娱乐圈的翟天临,一下子被人爆出他其实不懂得什么论文写作与知网收录这样的程序。也因此,便自然引爆翟天临学术不端的问题。其后,便发现,他公开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被证明是抄袭。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翟天临的这篇所谓学术论文,即便不是抄袭,也就是说,即便是原作,也毫无学术价值。这篇所谓的论文,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白孝文有两个样子,一个是过去的样子,一个是现在的样子。多少类似于孔乙己对孩子们炫耀的“茴香豆”的“茴”有五种写法。作为博士论文,显然水准过低,对社会发展、对艺术创作、对艺术建设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它既不会增加我们的知识总量,也不会引发我们深刻地思考社会、艺术与人生,读这样的文章,其实你一方面感到翟天临及原作者的低效及低层面劳动,一方面你深深地感到,你为这样的文章浪费时间实在不值。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897069562445105

作者:辅仁新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