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性的底层逻辑注定了中国文化长盛不衰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追求卓越,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宿命。假如不够优秀,个体连获得生命的资格都没有;生命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卓越的历史。

俗话还说:人活脸,树活皮。

追求优越感甚至可以说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这应该可以说是人类天性的底层逻辑中最核心的部分!

外交礼仪中有时为什么要鸣放礼炮,检阅三军仪仗队?给面子;

过去的皇上为什么明明知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会让自己忙乎不过来,还非要摆这个谱呢?当然也是面子;

远离市井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们,为什么要讲江湖黑话呢?其实也是为了制造一种优越感体系:

不是江湖中人,你不懂吧!可俺们道上的人都懂。

新入道的,不懂吧!学着点,这是江湖规矩,走江湖必须具备的本事。

镖局的,其实和我们道上的一样,也是江湖中人,别看我们整天打打杀杀,可如果真要是缺了绿林好汉,哪个地主老财又会花钱请镖师护镖呢?大家一起用江湖黑话聊聊,有钱大家一起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平日里咱们有来有往,关键时刻自然也能“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了。

武侠小说为什么经久不衰,黑社会也是社会,玩得就是心跳,江湖中人选择的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活,能在江湖上行走绝对算得上是本事呀!

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在扫黑打黑,都不允许黑社会的存在,为何总也扫不灭呢?

其实也是因为面子。那些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出人头地的人,也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也想拥有优越感。一旦发现加入非法组织,让大哥罩着自己,就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有获得优越感的可能时,明明知道总有一天会被法律制裁,还是会一代接着一代,前赴后继地加入黑社会。

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同样也一直在寻找获得优越感的机会。拉帮结伙玩校园欺凌,在同龄人中寻找优越感的事我们暂且放在一边不提。为了和占据支配主导地位的成年人们一较高下,在别的领域实在找不到突破口的情况下,孩子们会制造出来一些诸如“火星文”这样的自己这代人专属的表达体系:你们大人们傻了吧!不懂了吧!这可是只有我们这些孩子们才能玩明白的游戏。

无论任何时候,也无论任何场合,人们都不会忘记对优越感的追求。

当人们长大成人以后,荣誉有了,地位有了,豪车豪宅都有了时,对优越感的追求会知足吗?不会的,绝对不会。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人们会持续不断地追求优越感。而且人们也绝对不会忘记曾经在青春年少时玩过的语言文字游戏,优越感本身就需要在有参照对象的前提下才能体现,而语言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自然具备得天独厚的比对条件。

于是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都向西方学习,似乎凡是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很多人说话时便喜欢把洋文夹杂进来,人们普遍地认为会说几句洋话便能体现出某种优越感,最终我们硬是搞出来一个全新的词汇:“拜拜”。

互联网时代来了,电商时代来了,如果能张口闭口来点时髦词汇,优越感又找到了!于是什么B2C啦,B2B啦等等等等层出不穷,而且“2”是绝对不能用汉语读音的,必须按照英文遇上网络时代的惯例读作“to”才算正宗。

互联网时代来的是那样的猝不及防,以致于很多成年人不能尽快跟上形势,于是青涩、青春甚至是桀骜不驯的青春派语言习惯立刻被追捧,“雷人”、“给力”、“宝宝”、“劈腿”、“穷 × 丝”、“老阿姨” 、“小姐姐”、“学霸”、“硬核”……如果言语中不带点炫酷的网络新词,仿佛全社会就会不带自己玩似的。

总之,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

追求优越感的人类天性,在持续不断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着强烈的侵蚀。

水滴尚且石穿,细思极恐啊。

盛京愚公不是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也没有就此进行过完整的对比论证,但从很多文献中提及到的描述可以知道,无论是德语还是英语等语种,西方拉丁语系等拼音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会产生很大变化,如果不是研究历史或考古的专业人士,西方人根本就看不懂他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

时代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人的天性不会变,古人也追求优越感,古人也会就语言文字动脑筋,我想西方的拼音文字应该就是因为没能经受住人类天性带来的侵蚀而持续发生漂移,最终导致子孙后代读不懂前人。

再来看看中国的语言文字,无论是翻阅古代典籍,还是参观出土文物,都能感觉到文字的一脉相承和谨慎稳重。

有个从事不同文明比较研究的英国学者对此非常羡慕,他表示:

当代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国的文字、语法,思维逻辑,其实并没有变。{马丁·雅克( 英文名:Martin Jacques),194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 。现为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并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客座教授,是英国智库Demos的创始人之一。(此信息源于网络,未予核实)}

语言文字也是用来表达和记录人类文明成果的,语言文字的恒定稳重有助于文明的传承,跨越千年和前人对话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薪火相传,规则越是稳定越是有利于传承。

为什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够经得起时代变迁的冲击呢?

盛京愚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中国的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文言文”和“白话文”并行的情况。

不少人可能会说,白话文不是从新文化运动时才开始推广的吗?古代怎么可能会有白话文?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前者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朝末年,明朝刚刚建立不久就去世了;而后者的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600年前就有白话文的存在。

当时的语言文字应该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肯定也是要讲话的,人们的口头表达都是用白话文交流;而文言文则是读书人在书面表达时的专用语言。

语言肯定是会沿袭传承的,如果元朝时就有白话文,那么唐朝时也应该有,再往前追溯应该也有。

这样的双体系语言系统,为人们追求优越感开辟了专门的通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去的女性一般来说是没有资格读书的,很多男性也没有读书的机会,文言文自然就成了读书人体现自己优越感的最佳途径。大家追求优越感就是在追求一种感觉,既然通过讲文言文就已经让这种心理得到了释放,也就不必再对文言文本身动啥脑筋了。即使想动,也变成了文人雅士之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较量,无需对文字、语法、思维逻辑大动干戈。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的形象似乎就可以印证这样的推断。

如同大禹治水一般,中国在语言文字的设置上很早就有了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的区分,官方语言是恒定稳重的,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贯一致;民间语言则是活泼随性的,允许人们自由挥洒。

这一点在很多关于国家或地区的描述中可以找到对比,比如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中有很大比例的华人,但他们的通行语和教学语是英语,我想应该存在很多不会讲英文的华人吧。印度的官方语言据说有十几种,英语也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百姓在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则有2000多种。欧美的国家,在历史上版图变迁较大,文明又不连续,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更是缺乏章法。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从秦汉开始就实现了统一,而且官方语言和书面语言泾渭分明,不仅从行政制度上保证了语言文字的恒定稳重,而且从人类天性的底层逻辑层面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可靠传承。

正是由于有了语言文字的稳定性,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借鉴古人的智慧。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近百年来,文言文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战,但由于我们无法割舍数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一直得以在校园中保留,现今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大幅增加,书法课也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书法作品一直就是用繁体字书写),繁体字识读也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全世界都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的信息密度,和白话文相比,无疑是文言文的信息密度更大。

既然年轻人嫌简化字和白话文不够复杂和高大上,要搞什么“火星文”体现自己的优越感,何不把文言文请回来。阅读古典文献时还会方便很多,追求优越感还可以更加名正言顺。

所以,有理由相信,文言文的春天很快就要到了!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26647325520646

作者:盛京愚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