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落实到位就能出龙出凤,叶公好龙则不可取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改善人文生态,培养杰出人才

一天,在楼道里,听见楼上的女主人又在大声地督促孩子写作业。

“作业写完了吗?”

“还不快点去写作业?”

……

附近一旦有上学的孩子,就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类似的对话甚至已经成了国产影视剧的标配台词。

你可有同感?

督促孩子写作业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觉得,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中排在首要位置的德育教育,我们怎么从来没机会遇到;总能见到为孩子请家教补习文化课的父母,补习德育课的怎就从未见过;写影视剧本的编剧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避开德育教育。

如果德育真的无关紧要,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们又都要一再强调呢?

于是脑海中飘来一个成语:叶公好龙。
口是心非不可取

带着这样的疑问,喜欢独立思考的盛京愚公开始收集有关德育教育的案例。

从新闻中收集到不少案例,比如:

2019年11月26日早上约5:20,沈阳市大东区,刚刚被父亲叫醒的初三14岁女孩从自己家中跳楼,后来在追究该由谁对孩子的死负责任的时候,他们曾找过学校的德育老师……

今年4月11日去世的北大女生包丽,据说她的死,与其同在北大读书的男友的道德观念脱不了关系……

其他的也有一些,多半不太吉利,似乎只有在出了事的时候,人们才会想到道德教育。
此文导致自己心情很压抑,不敢继续深究

而从旧闻中,则找到很多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民国时期的杨昌济就是一位德育老师,在湖南任教的时候,有位学生在他的伦理学课上,曾获得过105分的超满分,后来当他转到北京大学任教时,还不忘带着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自己的女儿后来也嫁给了这位同学,而这位同学后来的发展则可谓无人可比,终成伟大的导师。
伦理学,研究对象就是道德,知道吗?
修身先立志。他如此教导那位伟大的导师

民国元年有位少年随伯父在沈阳生活,在修身课上,他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当时这位少年只有13岁,长大成人后的人生成就有多厉害,这里就无需多言了吧!

“修身先立志”,不同的省份,不一样的老师,但观点如此一致,可不可以说成是“英雄所见略同”?

民国时期,有位名叫钱学森的少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 ,他的父亲自己本就是曾留学过日本的伦理学老师,当时在教育部任职,居然找另外一位同样也是教授伦理学的老师林砺儒先生为钱学森补课。

原来真的有人会请家教为自己的孩子补德育课,这位同学后来的成就如何这里也无需多言了吧?

补充一句:很多年后,退休多年的钱学森同志仍然对自己的这位恩师念念不忘,专门撰文提及,还和老师的子女走动多多。

林砺儒先生,我国现行的六三三学制就是首先由他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右为钱学森父亲,曾留学日本的德育名师
一纸毕业证书,见证了师徒二人的过往
林砺儒先生
钱学森同志的父亲创办的中学

海外留学归来在教育部任职的伦理学家都会为孩子请家教补习伦理学,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将德育交给学校和社会,自家人只需全力以赴搞好智育,这样选择才明智”的看法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截图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

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毛泽东
钱学森同志读中学时就在思考这些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为人父母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生确实需要博弈,需要争先,然而当我们面对教育的首要任务时,主动放弃努力,谈何先手棋?所有选手都弃权了,何来博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被排在首位的“首要”任务,中国文字在用字时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就是头的意思,人和动物如果没有头还怎么活?

德育教育如同教育的灵魂,就是教育的头,一旦脑袋不见了,其他的所谓挫折教育、情商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还会有意义吗?

当人生目的不明确的时候,生命的意义就仅仅变成了追求物质的享受,多享受几天和少享受几天区别又有多大?花季年华的凋零,生命的脆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有意求道,不得道;无心为道,道自成。诸法之门,千千万;不若一颗,清净心。

同学们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一定要破解“the qian's doubt”!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827793872834416

作者:盛京愚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