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法国为什么要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在历史圈和军事圈中有个梗叫日常乳(辱)法。这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法军的战斗力弱,所以常拿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开玩笑。在历史圈和军事圈中法军很弱的印象已快与意大利比肩了。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险些遭遇亡国之灾;在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皇帝率领10万法军向普军投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只抵抗了39天就向纳粹德国投降;在二战后镇压越南、阿尔及利亚等地独立运动的战争也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如果我们只看法国以上这些表现可能会得出法国就是弱鸡的结论,然而看似弱鸡的法国却也有着另外一面:如今的法国在政治上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经济上是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英国的第七经济大国;在军事上法国作为全球九个有核国家之一综合军力仅次于美、中、俄三个军事强国,与另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国的军事实力不相伯仲。

能把强大与虚弱如此结合为一体的除了法国之外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国家。法国在有些方面看起来的确弱鸡,然而在有些方面法国看起来似乎又足够强大。众所周知美国在世界各地部署有大量的海外军事基地和驻外部队。欧洲在冷战时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前沿,迄今为止欧洲的基地群仍是维持美国世界军事霸权的重要支撑。目前美国在欧洲一共有11.5万左右的驻军,占全部海外驻军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今比利时、德国、英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均有一定的美国驻军,然而作为欧洲大国的法国却偏偏就没有美国驻军。其实在1967年之前法国境内是有美国驻军的:当时的法国处于北约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中枢位置。正因为法国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所以那时北约总部就设在法国首都巴黎。那时法国境内不仅有美国驻军和美军基地,而且当时美国在法国境内的驻军数量还不少。

法兰西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法国有着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长期以来法国就扮演着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角色,即使是称雄全球的大英帝国也是在与法国的长期战斗中崛起的。法兰西民族以人类进步为阶梯,以科学理性为武器,以社会正义、自由、宽容为空间,反对特权、专制、愚昧与迷信,为世界贡献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启蒙运动先驱以及雨果、福楼拜、巴尔扎克等世界级文豪。

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和伯利克里时代的希腊、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高峰。法国人热衷于讲述高卢勇士与罗马的战斗故事,讲述圣女贞德与英国人的战斗故事,讲述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的辉煌。法语在17世纪一度成为欧洲宫廷贵族的通用语言。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通过发动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使自己从1680年起开始成为欧陆霸主。

到了拿破仑时代法军更是横扫了几乎整个欧洲,即使在拿破仑战败之后法国依然是欧洲大陆头号强国。法国作为欧陆霸主的地位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后才终结。法国作为欧陆霸主的地位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后才终结。日常乳法这个梗主要也就是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和二战中的表现得来的。众所周知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

1940年5月德军以闪击战的形式开始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后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结果短短一个月后法国就向德国投降了。尽管此后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领导法国人民展开了针对纳粹德国的一系列地下斗争,然而法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贡献比起美、苏、中、英仍是相对有限的。盟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成为了法国得以解放的关键。

直到1944年8月25日戴高乐才在盟军反攻的背景下重返巴黎。正因为法国的解放是依靠盟军的力量,所以法国在解放之初其实是有些底气不足的。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美、苏、英三国主导,而法国基本上并没太多的话语权。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开始根本就没打算把法国列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只是后来在丘吉尔的劝说下才同意让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由此可见法国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实是美英顺带给予法国的施舍。二战刚结束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法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实是相对较小的,然而法国人对自己当时的这种处境是相当不满的。法国人看待美国人就犹如一个没落的老贵族看待一个暴发户:法国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大国,甚至就连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在法国的支持下取胜的。

尽管法国这个老贵族已然没落,不过骨子里养成的那股傲气却并不会轻易消磨,所以美国这个建国不到两百年的新兴国家在法国眼中不过就是一个不入流的暴发户而已。戴高乐一再反复向他的国民灌输一种观念:“法国如果不伟大,那么也就不其为法国了”。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北约这一组织框架中大事小情都是由美国说了算,与美国关系密切的英国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法国基本上就属于靠边站的角色。当然戴高乐对此是不认可的——戴高乐始终坚持认为北约组织理应由英、法、美三国来主导。由于美、英两国始终不愿分权给法国,所以导致法国对美、英两国和北约不满。事实上美国不仅轻视法国,甚至还曾联合苏联给法国下绊子。

1956年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集100多艘舰艇和200余架飞机对埃及进行狂轰滥炸。英、法此举是螳螂捕蝉,却不知背后早已有黄雀盯上了他们: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是希望看到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没落,然而和英、法有盟友关系的美国在这时其实同样对英、法的没落乐见其成。美国只有进一步削弱英、法这两个老牌霸主才能真正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又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帜鼓动亚非拉殖民地独立:在越南、阿尔及利亚等法国殖民地的独立过程中美国都不失时机插手其中。法国长期以来是以世界一流大国自居的,怎么能容忍自己眼中的暴发户骑到自己头上呢?法国与美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法国是美国盟友体系的一员,另一方面法国在所有美国盟友中可以说是独立自主意识最为强烈的。

总体上美法之间的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关系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根本性的矛盾,在大多数国际问题上两国的观点不能说完全一致也至少是趋近的,然而法国又的确不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一样高度追随于美国。二战后的法国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尽可能使自己在当时的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话语权的方法。法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与其他欧洲国家抱团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亚历山大·科耶夫设想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

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他认为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

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

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标志着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就此诞生。多年来法国一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鼓吹者:法国设计了作为欧盟前身的欧共体的最初蓝图,也是欧共体最早的六个成员国之一,至今法国仍是欧盟体系内的主导国家。二战后戴高乐设计的欧洲一体化方案甚至是包括苏联的。

戴高乐心中的欧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也就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整片区域。1944年戴高乐和斯大林还签署了《法苏互助同盟条约》。法国这样做当然是为抵消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从而增强自己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同样也是基于抵消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这样的动机。这一切都表明法国这个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大国是不甘心久居人下的。

当时的北约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防卫协作组织:由美国人担当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盟军司令可以统一指挥驻扎在欧洲的所有北约国家部队,所以美国就这样将北约的军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身处抵抗苏联前沿的法国则积极配合北约的部署:不仅为北约提供大量的军事力量,还提供多处军事基地和战略港口。不过这时的法国只不过是暂时蛰伏而已,一旦等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再次追寻大国地位。

1962年肯尼迪为了逼英、法两国放弃独立的核计划就抛出了一个名义上隶属于北约而实际上由美国控制核按钮的“多边核力量”。如果这个计划能得以落实,那么英、法的核按钮就都掌握在美国手上了。戴高乐意识到一旦法国加入这个计划就会从一个有独立自主的核武系统的国家变成了美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所以法国明确拒绝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这一计划。

在1962年6月法国政府提出的耗资达300多亿法郎的“军事装备计划法案”中有60多亿法郎被用来建立核威慑力量。法国很快就建立起了由陆基导弹。潜艇导弹、飞机携带的核导弹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独立核力量。1968年8月24日法国将3吨重的装置悬吊在气球上,在600米的高度引爆,产生的爆炸威力为260万吨TNT当量。在这次试验后不久的9月8日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瓦岛爆炸了一颗120万吨当量的氢弹。

美国在欧洲驻军既是为遏制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为了把欧洲国家控制在自己主导的体系内,所以驻欧美军对欧洲各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欧洲国家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欧洲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很早就意识到这点的法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欧洲一体化来实现抱团取暖,而美国和北约在本国境内驻军则不利于自己的独立发展。

从1959年开始法国决定逐步撤回在北约成员国境内的军队,同时要求美军以及北约的机构和军队撤出法国。1966年3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所谓“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就是一个对北约成员国军队进行统一指挥、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共同制订战略计划、实施统一的武器装备和标准、建立相应的军事基地和后勤设施的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个机构相当于是欧洲各国军队的总司令部。

这个机构的存在保证了美国能对欧洲各国的军事武装进行遥控。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后该组织不再是法军的“司令部”,所以法军不必再受北约的指挥,法军自然也就摆脱了美国的影响。现在网上一些文章说当时法国退出了北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北约是一个政治军事组织,法国只是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但法国还是作为北约成员国参与北约的活动。

只不过法军不再是由北约的“总司令部”所指挥了,而是以完全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北约的活动。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把自己在其他北约国家的驻军纷纷撤回国内。既然法国已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了,那么也就没必要继续为北约尽协防义务了。1966年1月21日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成员国境内的所有派遣军以后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以后法国将自主负责本国防务。

1967年被下了逐客令的美国和北约军队全部撤出法国。同时北约机构和北约总部也从巴黎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美军和北约撤出法国以后戴高乐按法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独立的安全防御体系和军工产业,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军事指挥系统。戴高乐下台后继任的几任法国总统也都这个思路一直贯彻着。此后法国只派联络员参加北约的会议,而法军是否参加北约的行动也完全取决于自己。

二战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诸国普遍衰落,美、苏两国则一跃成为称霸全球的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之间开始为争夺欧洲展开一场地缘政治领域全方位的竞争。苏联在欧洲的地缘扩张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极大压力:在二战中遭受重创的英、法等国经济萧条、军备空虚,因此已无法凭借单一国家的力量抗衡苏联了。美国为了促进英、法等西欧国家的战后复兴就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法国、西德、奥地利、意大利、希腊、丹麦、挪威、荷兰等国均曾接受过美国的大量援助。这其中法国所接受的美国援助总金额约为22.96亿美元,在所有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中仅次于英国。法国在接受美国援助后却退出了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对此心有不甘的美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措施,但这些报复手段并不足以使法国伤筋动骨。

法国毕竟是传统的欧陆大国。尽管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相当糟糕,然而也正因为法国的投降避免了战火在法国境内全面燃烧。法国在战前的工业基础因此得以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所以法国在战后的实力恢复最为迅速。战后初期的法国仍全球仅次于英国的庞大殖民地。法国的工业实力为依托加上海外殖民系统的支持使其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中具备举足轻重的力量。

事实上美、苏都在努力试图争取法国。法国在冷战期间尽管属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但出于制衡美国的原因也在发展与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法国当然不可能真正倒向苏联阵营,但在一些具体事务层面一直和苏联存在合作关系。美国当然不愿意把法国这样一个有分量的大国推向苏联一边,所以美国见自己反对无效之后只好如法国所愿撤走了驻法美军。

直到2009年法国议会才通过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然而法国这时早已习惯了不看美国脸色行事,所以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法国仍有相当强的军事自主性。如今的法国不仅是欧洲大国中少有的没美国驻军的国家,而且法国还提议欧洲国家要成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军。法国的大国情结使其成为了美国所有盟友之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30190270715284

作者:百家号鸿鹄高飞翔九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