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声:三次分配不是“劫富济贫”!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8月17日,我国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定义和发展思路。

其中,“共同富裕”并不是指平均意义下的富裕,而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实现富裕。

如何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通过三次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实施“第三次分配”。

什么是三次分配呢?厉以宁表示,第一次分配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通过市场经济来进行分配。这个原则让一大批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赚到了属于自己的财富;

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利用税收财政政策,通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特殊补贴等方法精确到人,例如:贫困户、低保户、合作医疗等等;

第三次分配是高收入人群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形式对社会资源、财富进行再分配,这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分配。

1

三次分配不是“劫富济贫”

由于第三次分配需要超级富豪们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赠财务,很多人把第三次分配当成了“劫富济贫”。

事实真的如此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三次分配绝对不是简单的富豪们捐款这么简单。与其让他们捐款,倒不如让他们提高一下社会责任感。比如说:逐步取消996,不要让每个员工都紧张兮兮,不敢停下来享受生活。企业能不能给满大街跑的外卖员交上社保?企业也不要用精准的算法,让他们不顾红灯在街上横冲直撞。如果第三次分配真的变成“逼捐”,性质就会变掉,反而会有负面效应产生。

另外,很多人对共同富裕也有误解,认为人人赚的一样多才是共同富裕,这是做不到的。我们正在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一种橄榄型的社会收入模型。无论是极度贫困还是极度富有,都是极少数的人群,更多的人处在收入中等的行列之中。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未来我国年收入超过100万的家庭是5%,家庭年收入在50-100万之间的占比是45%,家庭年收入在10-50万之间的占比是45%,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占比仅为5%。数据是不准的,但是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仅靠企业主动捐款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才是我国走向中产大国的最根本解决方法。在这里就体现出来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绝大多数人走向中产阶级。

2

经济学家们如何看待三次分配?

对于当前正在讨论以及实施的三次分配,国内的顶级经济学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厉以宁认为,对于企业用于慈善事业的捐赠应该予以免税,鼓励更多的人将自己的财产用于公益事业,而不仅仅局限在超级富豪身上,这也是国外的一些经验。相信通过以三次分配着手,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表示,目前我国面对三次分配已经具有了可行性,不过还有四个问题,比如说:慈善机构的筹款能力有待提高;捐款以企业为主,个人积极性有待提高;三次分配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忽略了新兴领域;未开展遗产税和赠与税,使得第三次分配缺少稳定现金流。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通过近些年的遭遇以及各社会机构的积极反应,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具备了三次分配的体制,并且可以让它运行起来。不过还需要相关税法的落地,也需要适当引导个人公益的进行。对于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要重视起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更多地方学习应用。

通过几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们虽然具备了三次分配的基础,但是依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就是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捐赠行为,不过可以通过税收予以优惠,第二个则是确保基金会的运作公开透明。很多人并不是不愿意捐赠,而是因为人们对于某些慈善机构的负面新闻太扎心,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去主动捐款。

如果我们是创业者,我们可以考虑的是我们正在做的事业是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得到相关部门诸多的政策倾斜。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872060900976091

作者:胡华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