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祥林嫂

温馨提示:很多手机浏览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语音播报本网页。方法打开本网页之后,点击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钮,里面有一个"语音播报"按钮,点击即可收听。

文/小婷半清

在《祝福》一文中,鲁迅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鲁迅用他一贯的冷静、悲悯塑造了祥林嫂的一生,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可得到的是旁人充满恶意的“同情”,在生活的折磨之中,祥林嫂死在新年来临之际。

年少时候读祥林嫂,总觉得她是自食恶果,每天唠叨,到处游说自己的不幸,死了也是咎由自取;可如今再读祥林嫂,内心却充满着悲伤之情,读懂了她的无奈和悲苦,她从来都不是滑稽人物,而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死也不仅仅是穷死的,也是被丑陋扭曲的人性害死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突然读懂了祥林嫂,也是一种悲哀吧。

我们活在世间,有喜有悲,不管是在哪个人生阶段,都经受着命运的考验,而祥林嫂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这三个人间真相。

1. 不要到处游说自己的不幸,真正在乎你的人寥寥无几。

祥林嫂是鲁镇上的一名女工,她的丈夫早逝,家里有一个恶婆婆还有一个小叔子。她第一次来鲁镇四叔家里时,二十六七岁,虽然经历了丧夫的打击,但祥林嫂依然保持着自己勤劳善良的本性,脸上也常带着笑容,对生活还是充满着希望的。

因为她特别能干,鲁四老爷家里对她非常满意,祥林嫂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可惜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婆卖到山里去,被逼着嫁人了。嫁人后的祥林嫂夫妻和睦,还生了一个儿子,本来以为她能开始新生活,可丈夫再次去世,更可怜的是儿子也被狼叼了去,没了性命,而她也被族里人赶了出来。

两次残酷的打击,直接把祥林嫂击落到深渊,她失去了活着的希望和盼头。

为了生计,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虽然觉得她晦气,可念着她的能干,收留了她。可这次回来的祥林嫂明显和之前不一样了,手脚不麻利,反应也迟钝,整个人暮气沉沉,没有个笑脸,鲁四老爷已经对她很厌烦了,同时觉得她败坏风俗,坚决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东西。

祥林嫂开始向每个人抱怨自己的不幸。“我真傻,真的……” 每次她都以此开头,讲述自己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起初的时候,人们对她深感同情,甚至陪着她一起哭泣。可渐渐的,人们不再觉得祥林嫂可怜,反而开始厌烦她的唠叨了。

她哪里会知道,自己的不幸和悲哀经过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变成碎渣,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了。

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感同身受”也只是表面,真正知乎你的人,也不过是自己的家人和挚友。所以,如果遭遇了不幸,也不要到处游说,到处抱怨,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真的同情,还是偷偷在背后嘲笑。

脆弱的人才会四处游说自己的不幸,坚强的人只会不动声色的愈加强大。

2. 不管心情如何糟糕,也不能失去谋生的能力。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能维持祥林嫂温饱的也就是自己做女工的收入了,可祥林嫂重回鲁镇之后,就一直沉迷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干活不再灵活,反应也越加迟钝,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脸,这些表现很快惹得东家的不满。

后来,因为鲁四老爷一直不让她参与祭祀,祥林嫂听了柳妈的建议,去庙里捐了门槛,她本以为这样就“赎了罪”,可东家一样还是不让她摆弄祭祀的东西,祥林嫂从那之后彻底没有了精气神,变得胆怯害怕,终日呆坐着,连自己分内的活也干不好了。

久而久之,鲁四老爷家对她越来越不满,最终把她打发走了,祥林嫂成了乞丐,连最后的温饱也得不到,最终死在大街上。

当然了,祥林嫂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底层妇女,更没有如何控制情绪的认知,但这一点对我们却有着警示作用。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工作之中,今天心情好,做事就很勤快,和同事相处也格外和睦;但如果心情不好,就在工作中吹毛求疵,到处撒气,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会疏远。

不管我们遭遇了何事,不管心情如何糟糕,依然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守好自己的事业,不能丢了心情的同时,再把维持生计的工作给丢了。

3. “看热闹不嫌事大”是旁人最大的恶意。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别人只称赞她勤劳能干,可当她婆婆把她抓走之后,她也就成了镇上的“舆论中心”,别人讨论她如何被卖到山里嫁给了贺老六,如何在新婚夜里拼死抵抗,如何生了儿子等等,可一旦听说她日子过得不错之后,众人都说她交了好运,就不再提起她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众人的对她的议论刚开始是可怜同情的,可知道她过得好,众人又闭口不提祥林嫂了。

人性的扭曲就在此,旁人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情着她,可她真的过好了,旁人心里又不是滋味了。

所以我们常说,真心盼着你过得好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还真没有几个。

后来祥林嫂又死了丈夫,死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可怜兮兮的妇女,她再次回到鲁镇,又掀起一股议论的热潮,众人都去听祥林嫂讲故事,甚至还赔上了眼泪,可没多久就开始厌烦了。

直到一直吃素的柳妈,八卦地问祥林嫂:“你后来怎么依了呢?”镇上的人又开始了新话题,对祥林嫂的事又有了新趣味,纷纷问她“后来怎么依了呢”,祥林嫂也不是傻子,看着他们的嘲笑和丑恶嘴脸,自然知道众人的用意,不过是用自己的悲惨来给生活加些调料罢了。

祥林嫂渐渐变得沉默,整日不说话,只默然地干活。

柳妈对她说地狱里两个男人都会争抢她,阎罗大人只好把她锯开分给一人一半,这些言语吓坏了祥林嫂,为了避免这种结局,她省下开销,去庙里捐了门槛,希望得到救赎,可依然没有改变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看法。

这是击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终不堪重负,完全失去了活着的信念。

文中出现了几种身份不同的旁观者,鲁四老爷代表着剥削阶级,他愿意再次收留祥林嫂,是因为祥林嫂比较能干,一人能当两人用,可以省下请帮工的钱,可他内心迂腐至极,深信封建社会的一些糟粕思想,认为祥林嫂嫁了两家,又克死了丈夫,实在是不详,当祥林嫂最后失去“价值”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把她扫地出门了。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个谬种,因为她死得不是时候,大煞风景。

还有一种旁观者就是最普遍的众人,他们闲来无事,就喜欢议论别人是非,把别人的伤痛当作生活的调剂品,当再也听不到新的话题时,他们就对祥林嫂弃之敝履,只会无情地嘲笑和厌弃。

我觉得最可恨的旁观者就是“柳妈”,文中说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她打着关心的名义,却用地狱之说恐吓住了祥林嫂,而且第二天她就把祥林嫂“如何依了”的新话题带到了大街小巷,说她是善女人,可见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就这样,在这些麻木无情的旁观者的厌弃和嘲笑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结束了。最初的她,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虽然没了丈夫,却想依靠着双手过上一种新生活,可没曾想,婆婆的势利,众人的冷漠,再加上实在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亡,不仅肉体毁灭,连精神也被彻底摧毁。

年少时候只觉得祥林嫂爱唠叨,每天都是“我真傻,真的……”,后来才知道,她每次说出这句开头是何等心痛,而众人又何等可恶。

世间悲喜,冷暖自知。不看低自己,不妄议他人,热闹终归是别人的,可日子是自己的。

以此共勉。

鲁迅系列书评:

时隔多年,我终于读懂了鲁迅的《狂人日记》

鲁迅《孔乙己》: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高不成低不就”

鲁迅《明天》:人世间的悲欢,往往并不相通

少年不懂鲁迅,读懂已是闰土



转载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870095476281729

作者:小婷半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平台立场